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中长期规划
(一)科学定位,目标引领。在科学分析和系统总结博物馆“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博物馆发展定位及未来五年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引领博物馆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进。
力争再通过五年的努力,到“十四五”末期基本建成学科核心竞争力优势明显,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完善,科研实力突出,优势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古生物博物馆。
1.“十四五”期间,力争引进或培养国家级人才1-2人,2-4人次入选辽宁省及自然资源部人才项目,引进高水平青年博士4-6人,力争获批省部级创新团队1个。
2.“十四五”期间,初步建成国内一流的古生物学二级特色学科,部分研究方向(早期被子植物、古鸟类、古哺乳动物)居全国前列,为学校“生物学”一级学科参与学科评估和申报博士点提供有力支撑。
3. “十四五”期间,巩固提升现有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内涵建设水平,谋划申报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
4.“十四五”期间,持续、稳定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力争在Nature、Science、PNAS或其子刊等顶尖期刊发表论文1-3篇,发表学校认定的高水平论文40-50篇,出版学术专著3-5部。
5.“十四五”期间,积极谋划并申报自然资源部及辽宁省科技奖;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6.“十四五”期间,获批国家级项目4-8项,联合申报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谋划申报国际合作项目。
7.“十四五”期间,获批各级各类纵向项目、横向项目30项,项目总经费500万元以上,科研人员年人均新增科研经费8万元以上。
8.“十四五”期间,改进展陈条件,创新展陈形式,提升服务效能,打造“品牌科普项目”,力争游客总接待量超150万人次,举办临展及特展2-3次,独立或联合举办外展1次。
坚持人才是博物馆内涵发展的第一要素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馆”工程。立足博物馆实际、坚持引育并举,本着“因人施策、分类培养”的原则,按照“突破高端、巩固中端、强化基础”的思路,着力打造一支以“领军人才为核心、骨干人才为两翼、青年人才为辅助”,在国内外有竞争力高水平人才团队。
(1)着力引育高端人才
多方沟通联系,力争从外部引进如杰青、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内部挖潜,鼓励有潜力的年轻教师申报“优青”或“青年长江”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
(2)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在重点研究方向(如古脊椎动物学)和薄弱环节(如古无脊椎动物学)补充引进优秀青年博士;严把博士进口关,重点引进来自国内外知名研究团队,具有较高的科研潜力的青年博士;启动“十博士计划”,重点遴选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为其开展出国进修、短期访问等提供便利,提升其科研竞争力。
(3)打造省部级创新团队
基于博物馆实际,重点打造“古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两个创新团队,集中优势资源,认真谋划筹备,适时申报自然资源部及辽宁省创新团队。
2.科研能力“巩固提升”工程
(1)持续稳定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充分发挥辽西化石资源优势,继续力争在Science、Nature、PNAS及其子刊以及“Nature Index”刊物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2)强化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培训
采取系列举措,提升国家级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完善并深入落实三级评审机制,提升项目申请书质量;邀请基金委地学部工作人员或会评专家开设专题讲座,提升项目申报的针对性;加强国家级项目全流程管理,确保已获批项目按时顺利结题。
(3)优化体制机制,助力科学研究
优化“博物馆化石标本征集方案”,助力科研工作。突出两个“优先”:优先征集能发表高端学术论文的标本,优先征集优势特色方向获取亟需标本;签订目标任务书,突出“责任担当”。优化“化石野外采掘方案”,以科研为中心合理安排采掘活动,为研究人员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标本支撑。根据国家最新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古生物博物馆科研奖励实施办法》,进一步提升全馆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4)继续加强国内外合作
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合作申请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加强外联,与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合作申报“国家级科技奖”。依托博物馆科普工作优势,谋划申报国家级“科普类”奖项。突出抓好“横向课题”,进一步强化与地方政府、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调中心以及省内外地调、地勘队伍的衔接,争取在横向课题方面取得新突破。
3.学科平台“内涵建设”工程
(1)提升现有省部级平台核心竞争力
博物馆现有“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古生物演化与古环境变迁”两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十四五”期间,博物馆将着重提升现有省部级平台核心竞争力。重点包括:改进管理运行机制,提升管理效能;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发挥智库优势;多方筹措资金,设立“开放基金”;筹建“应用古生物中心”,对外承接实验任务,实现平台自身造血功能。
(2)积极筹建“古生物学科科教融合创新中心”
积极加强与中科院古脊椎所(中国古动物馆)的对接,协作共建“古生物学科科教融合创新中心”。通过双方合作旨在提升博物馆的办馆水平,探索古生物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联合开展项目申请及科研攻关,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3)积极谋划申报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
申报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是强化博物馆平台建设、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的重要关键抓手。对内加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调中心”等兄弟单位的合作,对外加强于俄罗斯地质研究所及阿穆尔国立大学地质系等国外单位的合作,聚焦东北亚及中蒙俄地区地层古生物研究,积极申报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
4.国际合作“深化拓展”工程
(1)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以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辽宁省外国专家项目为牵引,多方联系,力争引进1-2国外专家尤其是青年专家来馆开展科研工作。每年择优选派1-2名青年教师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德国波恩大学、日本中央大学、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进行访学进修,不断提高青年科研人员竞争力。鼓励有实力的青年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德国“洪堡学者”、日本学术振兴会奖学金等海外人才项目。
(2)拓展国际合作项目
转变国际合作模式,在巩固“科研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向“项目合作”转变,提升合作效能。重点围绕辽西燕辽及热河生群、中俄蒙中生代地层古生物、中日韩中生代地层古生物、K-Pg界线等领域,积极谋划一批科研课题,进一步德国波恩大学地质古生物学院、俄罗斯地质研究所、远东联邦大学工程学院及阿穆尔国立大学地质系等合作联系,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
(3)提升科普教育国际化水平
以国际视野谋划科普发展,在继续加强与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等国内单位合作的基础上,国外积极推进与德国森肯堡、法国南特、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单位的资源共享和合作交流,引进境外先进的科普理念和展陈手段。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普合作,加速加入国际科普组织的步伐,赴境外独立或联合举办外展1次,传播中国化石文化和软实力。
5.科普平台“提质增效”工程
秉持“科学面向大众、科普服务大众”的工作理念,深入实施科普平台“提质增效”工程。
(1) 积极谋划申报国家二级博物馆
对标《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2016 年 7 月修订)》对国家二级博物馆的相关要求,对博物馆各项软硬件设施进行评估摸底,针对短板不足拿出解决办法,积极筹备申报书,力争获批国家二级博物馆。
(2)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博物馆展厅的改造,更新部分老旧的展陈设施,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扩大游客接待能力,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力争“十四五”期间游客总接待量超150万人次。
(3)深化科普内涵建设,实现科研、科普两翼齐飞
加强科普创作的内涵建设,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知识,提升科普内容的原创性。加大对科普产品、展教具的开发、推广与应用。积极申报自然资源部、辽宁省及沈阳市科普项目,规划并打造一批精品科普图书和科普视频,为适时申报国家及省部级科普奖项做支撑。
(4)提升科普传媒影响力,架构“云端科普”
依托博物馆自有媒体平台,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形成以“专业媒体为主导,大众传媒为辅助”的科普传播格局。通过电视传媒、图书期刊、新媒体APP多种渠道,打造一批高品质的精品科普作品,线上线下联动,提升科普传播的及时性、有效性和精准性。
(5)发挥科普教育职能,继续建设品牌科普项目
发挥科普教育职能,深化已有品牌科普活动的内涵建设,继续打造博物馆奇妙夜、小小讲解员培训营、科普实验室、智慧乡村、恐龙学院等品牌科普活动。同时,融入新思路,梳理新脉络,借助新媒体,加速推出科普大讲坛、科学表演剧、科学考察团等新型活动形式,深入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品牌。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2020年5月